三国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先后掌权,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最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师、司马昭这两兄弟为什么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情况呢?本文就为你揭秘这其中的缘由:
一、司马师个人能力强于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偷偷养了了死士三千,要知道这可是杀头的大罪,但是他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当时掌权的曹爽一派竟然一无所知。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司马懿将计划告诉两个儿子,司马昭因为太紧张而一夜未眠,但是司马师却如平时一样安然睡去,这就好比两个即将高考的高中生的真实写照,司马师的心理素质明显好于司马昭。
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师发动这些死士,并亲自待人控制京城,他的组织能力让父亲司马懿都很佩服。
历史上评价司马师“沉毅多大略”,他的心里素质和组织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相比之下,司马昭的才能稍逊一筹。
展开剩余68%二、嫡长子继承制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与张春华两人所生的儿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家业天经地义。按照当时的继承规则,司马师只要是个正常人,那么他就是司马懿爵位的首选继承人,司马昭在这一点上没有优势可言。
三、司马师无子由于司马师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将自己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这样一来,司马师的嗣子实际上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无论司马师将权力传给谁,那么最终受益人都是司马昭,后期司马昭掌权后,表示取天下功劳是兄长司马师的,曾一度想要将权力传给司马攸,所以司马昭没有必要与司马师争权。
四、外部压力巨大在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时期,司马家族仍然面临着诸多外部压力。毕竟当时的曹魏政权内部仍有反对司马家族的力量,如皇帝曹芳联合皇亲国戚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企图除掉司马师,以及淮南的毋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
此外,东吴和蜀汉随时都会进犯,比如蜀汉姜维的数次北伐、东吴诸葛恪的进犯,这些都是是曹魏的外部威胁。
面对残酷的政治环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更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内外挑战,假如此时兄弟之间争权只会削弱家族的力量,稍有不慎可能就满盘皆输,身死族灭。
老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无论是经商创业,还是古代打天下,父子、兄弟这种血缘关系总是最靠谱的。特别是古代打天下,这可是高风险的事业,搞不好就会面临灭门、族诛之灾。所以在事业还未成功时,那些父子兄弟们普遍会比较团结,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便是很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司马师执掌曹魏大权的时候,司马昭深知自己在能力上不如司马师,且家族利益与司马师紧密相连,所以他选择与司马师合作,积极协助司马师镇守地方,防备外敌。而聪明的司马师也是选择高度信任司马昭,将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司马昭,在自己病重的时候更是选择将权力移交司马昭,实现司马家的权力平稳过渡,上演了一出兄友弟恭的好戏。
PS:联想到后世的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李世民能文能武,能力在李建成之上,他们在打天下的时候,还能做到紧密团结,一同辅助李渊。但是到了和平时期,权力斗争还是毁了兄弟之间的这份亲情,最终上演了玄武门之变的流血惨剧。
发布于:福建省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