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蒋的“救火队员”,杜聿明曾先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以及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亲历并深度参与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蒋军主力的指挥工作。由于刘峙能力不足,卫立煌虽然有主见却难以完全服从,老蒋只得依赖性格十分听话的杜聿明来承担艰苦的指挥重任。
杜聿明先是在辽沈战役中失利,继而又在淮海战役中败北,最终被俘虏,才意识到自己“上错了船”。获释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文史专员,以及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部分由杜本人口述,沈醉父女代笔)。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录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十辑、第二十一辑和第四十二辑中,题为《辽沈战役概述》、《淮海战役始末》以及《蒋介石破坏和平进攻东北始末》。
杜聿明回忆起辽沈战役中老蒋的慌乱与指挥失效,以及将帅之间的分裂和不和,他写道:“蒋介石认为我的第二个方案符合他的意图,便立刻表示赞同。然而卫立煌却显得非常为难,闭口不言。傅作义在屋内踱步,也没有发表意见。蒋介石反复问‘宜生怎么看?’傅迟疑良久,最终只是淡淡地回应:‘这是两条心。’会议就这样拖到了傍晚六点左右。傅作义说他还要约其他几位将领吃饭,蒋介石说‘好,好,你们先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开会。’饭后,我因腰痛实在坐不住,表示不能继续开会。傅作义也说不去了,卫立煌同样拒绝出席。最终大家便各自离开,互道再见。”(文中黑体字出自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
展开剩余84%杜聿明所提出的两个方案的具体内容已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老蒋满怀期待地盼望着三大将领吃过饭后再来开会,结果却等了一整夜,谁也没有出现,完全放了他鸽子。杜写道:“蒋介石见当晚各将领均未赴约,便派随从参军罗泽闿于午夜十二点来找我……我躺在床上没有理会他,罗泽闿只得尴尬地离开。”
这一事件发生在1948年10月20日的北平,当时老蒋在沈阳和北平之间奔波,试图调动傅作义支援东北,但傅拒绝,卫立煌则不愿主动进攻,杜聿明虽想执行命令,却因身体状况欠佳且东北各兵团司令对他缺乏服从而力不从心。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持续到11月2日,10月20日成了至关重要的节点。正是在这天,傅作义、卫立煌和杜聿明三人对老蒋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尊敬,而老蒋对这三人也完全失去了控制。双方百万大军多点作战,老蒋召集军事会议,最重要的三员大将却连个招呼也没打就放他鸽子,老蒋怎能不败?
这三位将领为何敢如此难堪地冷落老蒋?得从卫立煌刚进东北取代陈诚讲起。陈诚只会说大话办小事,把局势弄得混乱不堪,随后又以身体欠佳为由辞职,老蒋只好把极不愿打内战的卫立煌推上东北“剿总”总司令、东北行辕副主任代主任的“老虎凳”,承诺将东北党政军大权交给他,还答应恢复陈诚撤销的四个军番号并补充十万兵力,再从关内调集兵团强化卫立煌,同时优先供应装备,只要守住大城市即可。
卫立煌虽不情愿,但上任初期也未消极怠工,制定了“固守长春、沈阳、锦州,锐意经营东北”的方针,一边整军练兵,一边加紧建设机场,扩充抚顺炼油厂的汽油柴油产能,积蓄战略物资,准备在东北长期坚守,等待国际局势的转变。
如果老蒋一味遵循卫立煌的方针,东北的解放可能会被延迟。然而,老蒋一向言而无信,马上就违背承诺,亲自插手指挥东北二三级将领。
他的第一步便是绕过卫立煌,秘密召见东北高级将领,封官许诺,另设机构分割卫立煌权力。他先后召来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沈阳防守司令梁华盛、第七兵团司令刘安祺到南京,名义上是“述职”,实则“面授机宜”,要求他们放弃卫立煌的固守策略,转而积极进攻“打通沈锦线”。
卫立煌清楚,固守大城市尚能拖延时日,一旦主动进攻,将落入“围点打援”的陷阱,兵力被抽空的锦州和沈阳难以守住,后果不堪设想。
老蒋的介入加剧了东北将领间的分裂和猜忌,杜聿明陷于其中,难以自拔。老蒋将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为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由副总司令范汉杰兼任锦州指挥所主任。
卫立煌向杜聿明抱怨:“我主张指挥所设在葫芦岛,蒋却坚持必须设在锦州,后来我想让范移驻葫芦岛,范也听命于蒋,根本不理我的意见。”
范汉杰心中同样苦涩:“南京国防部熟悉内幕的人透露,蒋原拟让廖耀湘将沈阳主力调往锦州,全面接管东北国民党军。但后来因廖受卫立煌牵制,不能执行蒋的命令,又打算让我攻破沈锦线,撤出东北主力,将权力转交给我。”
杜聿明对此清楚明白:“蒋介石在指挥作战时不顾敌我态势、兵力对比和士气战力等客观因素,为了把东北主力撤回锦州,费尽心机物色能听命于他的人选。起初倾向于廖耀湘,后来又青睐范汉杰,边缘化卫立煌。结果东北将领各怀鬼胎,各据实力,都想直接听蒋的命令,导致无法形成统一指挥。”
老蒋与卫立煌矛盾激化,参谋总长顾祝同更火上浇油,专程赴东北视察,回京后向蒋报告称:“东北负责将领不服从命令,不愿作战,企图逃避战斗。”
据卫立煌回忆,蒋军指挥官侯镜如负责进攻塔山,卫派副总司令陈铁赴葫芦岛设立指挥所,意在监控。卫立煌究竟是怕侯镜如攻占塔山,还是怕他攻不下,杜聿明不得而知。事实上,侯镜如和卫立煌心态一致,都知道一旦驰援部队越过塔山就难以回撤,因此他们采取不紧不慢的态度,塔山战局稍稳后,他们就可以撤回葫芦岛。
1948年10月18日,老蒋飞抵沈阳,召集卫立煌、杜聿明、赵家骧开会,下令速战速决“收复”锦州,但三人均摇头反对,与随行的总统府少将参军罗泽闿争论激烈。
未能达成共识,老蒋怒气冲冲飞往北平,再次召集卫立煌和杜聿明,并加上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继续开会。
杜聿明与卫立煌在飞往北平的飞机上达成默契:坚决反对立即攻击锦州,并建议蒋迅速撤回廖耀湘兵团,防止其被消灭。
10月20日下午两点,争论激烈展开:卫立煌主张集中兵力守卫沈阳,老蒋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攻取锦州,杜聿明支持卫立煌,傅作义则表示不熟悉情况,保持中立。
杜聿明腰疾严重,长时间争论让他难以坚持,遂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全军从营口撤退(老蒋绝不会接受);二是由廖耀湘主力先向大虎山、黑山试探性攻击,若成功则攻锦州,若失败则迅速撤退。
杜的第二方案实际上是“非方案”,他自己也清楚廖耀湘无法攻下锦州,此举不过是给全线撤退寻找借口,至于廖耀湘是否会被全歼,他并不在乎。
老蒋对此连连点头,后续执行细节需“详细商议”,结果卫立煌保持沉默,傅作义则踱步不语,双方谁也不出声,便出现傅作义提议“请大家吃饭”,三人离席,老蒋独自留守的局面。
杜聿明身份比卫、傅低微,不能轻易怠慢老蒋。次日他主动觐见老蒋进言,却被训斥一番,最终屈服,接受“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设葫芦岛”的职务安排,这也直接断送了廖耀湘兵团的命运。杜叙述:“蒋说:‘你去替我给廖耀湘下命令,我负责大局。我已经跟俊如(卫立煌字)说,这个计划归你指挥。’当时我心里慌乱难安,想‘算了,反正江山是他的,部队是他的,他要丢就丢,要送就送。要是我坚持撤退营口失败,那我就是送死。’”
后来发生的惨剧大家皆知,廖耀湘全军覆没。老蒋再次召见杜聿明时十分尴尬,却把全部责任推给卫立煌,完全不提自己绕过卫立煌,亲自指挥兵团作战的事实。
老蒋的指挥盲目且决策荒唐,除了杜聿明敢怒不敢言,卫立煌和傅作义则公然暗地抵制,甚至如10月20日那样放他鸽子,老蒋无计可施。这一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思考:若非老蒋一再分割卫立煌权力,导致下级无所适从,若是按卫立煌稳健守势的计划执行,东北蒋军是否还能逃出更多?杜聿明敷衍提出的“第二方案”,是不是暗藏让廖耀湘兵团被消灭以唤醒老蒋的苦心?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